<媒體報導_天下雜誌> 巷弄創業家 在欉紅 煉製最台灣味的果醬

如果一條路不好走,你會繞道行,還是堅持前進?

三個七年級生,面對不適合做果醬的台灣水果,他們選擇用心拚下去,最終,在美食家口中,一抹驚豔不已的好味道在台灣誕生……

作者:李雪莉 出處:天下雜誌

初昇的月亮最是婉約,乳酪一般的暈黃色光,暖熨最真實的安慰;淡雅的香氣中隱隱透出一絲來自枝上初摘下來的新鮮氣息……

 

苗栗的白布帆軟枝楊桃,不必甜得濃郁,自是一分國色天香。

 

 

 

這是「在欉紅」為每一個特製果醬上寫的介紹。研究台灣水果多年的美食專家葉怡蘭初次品嚐後,都說,「感覺很驚艷!」

 

原因是目前國際市場欠缺熱帶水果製成的果醬,但「在欉紅」卻極有可能站上世界果醬系譜,留下蹤跡。

 

很難想像「在欉紅」的推手是三位平均年齡二十七歲的七年級生,主要概念來自聰慧清瘦,畢業於台大動物系、分子醫學研究所的女生──顧瑋。

 

就在一年前,顧瑋畢業前也有不少七年級生對未來的茫然。

 

「我屬於很晚熟的人,從小讀書順利,沒什麼工作經驗,如果不出國留學,馬上得跳進社會找工作,不做研究轉行又難,」

 

顧瑋坦誠說出這一代「高學歷,高挫折」的挑戰。

 

她重新思考自己的熱情,想到自己從小喜愛品嚐美味,尤其是經常網購法國知名手工女主廚Christine Ferber(CF)的果醬。

 

大家眼中的乖乖牌學生開始把對生命探究的研究精神,帶入果醬世界裡。

 

她與台大園藝系大四學生林繰取開始蒐集台灣水果的資料,並請法國學藝的台灣廚師當顧問,展開自製果醬之旅。

 

持續製作六個月,卻頻頻失敗;顧瑋回憶那段嘗試的過程說,

 

「就是吃得到誠意,吃不到美味,可以感覺到樸實的家庭甜品,但完成度不夠,好像感受不到靈魂。」

 

 

 

好果醬,要有心還要有靈

 

她想把台灣水果做成果醬的心,觸動了師傅,這位師傅也決定加入團隊;

 

為了確知手工果醬的成功關鍵,團隊飛往法國阿爾撒斯拜訪知名女廚CF的甜點店。

 

在那裡,顧瑋看到Christine Ferber穿著髒髒的圍裙,帶著十多個廚師一起工作,

 

全副精神專注在攪拌和觀察眼前的八個黃銅鍋,關火和起鍋那刻,女廚師監軍亳不馬虎。

 

「原來做果醬就像釀好酒,要有心還要有靈,不只靠技藝,還要傳遞一種精神,」顧瑋的法國之旅堅定她做出台灣果醬的決心。

 

顧瑋把品牌取為「在欉紅」(Red on Tree),以台語發音指的是果實在枝頭上最適當熟成的完美狀態。

 

雖然看到水果王國的潛力,但要把熱帶水果做成果醬,卻有相當的困難。

 

果醬重要的三個元素是酸、香、甜

 

但熱帶水果的特性是酸味與香味不足,特別是因生長速度太快,香氣難以凝聚;

 

由於製作過程會加大量的糖,台灣水果糖份偏高,反而容易有焦糖化現象,這就是為什麼知名果醬多半來自溫帶國家。

 

 

 

創造台灣紅心芭樂果醬

 

團隊從前端的品種尋找,到中端的製作,用心克服熱帶水果的侷限。

 

他們到處請問學校教授、農改場、上網找資料,尋找合適品種;

 

但最常遇到改良場的人說,「你們要的方向跟水果培育潮流正好相反(目前水果改良是朝水份多、甜度高、氣味低的方向)。

 

如市面上的金鑽鳳梨、珍珠芭樂、愛文芒果因甜度高,反而不是果醬最佳選擇。

 

在走訪鄉鎮找尋水果的過程中,他們重新挖掘一些被遺失的味道,例如有濃郁香氣的彰化紅心芭樂。

 

他們也直接向農民收購,避免中盤商的剝削,並儘可能採用無毒與有機的品種;而他們不添加防腐與化學劑,希望用天然原料給消費者健康的果醬。

 

目前大力推動無毒農業的楊儒門第一次嚐到在欉紅果醬時的反應是,「紅心芭樂和燈籠果是我兒時的記憶,對啊,好像消失很久了!」

 

除了努力尋求合適特別的原生種,在欉紅團隊也努力創新製程,彌補熱帶水果天生的弱點。

 

他們運用蜂蜜、巧克力、烏龍茶葉等香料與水果搭配,製作出像綠檬巧克力、肉桂柳橙香蕉等口味。

 

葉怡蘭觀察,新一輩做果醬不再受限於傳統果醬的作法,在欉紅不但表達出水果的質感,也聰明的以檸檬等酸味淡化台灣水果的甜。

 

二二克手工果醬每罐單價約三百二十元,顧瑋偶而會遇到消費者說,「這價格可以買好幾罐自由牌女神果醬。」

 

但她不氣餒,飽滿的自信裡不帶傲氣地說道,「這代跟上代的人不同了,我們的是世界級的果醬,有本土關懷,又有獨特好風味。」

 

憑藉著這股自信,去年十月正式生產後,短短不到半年間,在欉紅從每個月生產六百罐到目前的一千罐;

 

包括楊儒門的248農學市集、誠品知味、葉怡蘭的網路鋪子Pekoe都看到它的潛力而邀請上架。

 

 

 

做一個相信自己的事業

 

從採買、製作、封罐、包裝、會計到業務,顧瑋和林繰取身兼多職,而師傅則專心研發;顧瑋還透過翻譯生物期刊貼補支出。

 

在欉紅短期的目標是每月生產兩千罐,達到損益兩平並有五%的獲利,為了這個目標,他們已準備好增資為三百萬元。

 

長期目標則是希望建立產地水果資料庫,甚至與農民談契作。

當幾位都市小孩、學院派的七年級生聚在一起,他們因為用腳走入山地和農田,用心品味台灣水果的美好,而成就了在欉紅。

 

「做一個自己相信,也相信自己的事業,」青春的顧瑋說出了心中的相信,也說出了這一代的自我期許。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