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_東森新聞>小創意大商機!本土水果變身高價位果醬

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劉盈秀、潘凱峰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景氣差,不少人煩惱被裁員,不過卻有台大學生自己創業,將台灣滯銷的水果製成水果果醬,因為口感相當獨到且紮實,儘管售價不便宜,甚至比一般果醬要貴八、九倍,不過像是芭樂、香蕉、鳳梨這些市面上不容易看到的特殊口味,就能讓他們的業績在短短三個月內就成長了五倍!

台大分子醫學研究所畢業的顧緯與同校園藝系畢業的男友,於去年九月共同創辦「在欉紅」手工果醬工坊,研發出許多新奇口味的水果醬,他們所出產的果醬有超大顆粒,口感有別於一般用機器製成的泥醬,但是價格也比一般的果醬貴了八、九倍。

儘管要價不便宜,不過在市場推出僅短短三個月業績竟能從3萬增長到15萬,足足成長了5倍。當許多人還在擔心畢業就是失業時,竟有學生即已合資百萬,就是想在一片不景氣中,運用創意,鎖定金字塔族群,逆勢闖出好成績。

原文連結:http://www.nownews.com/2009/02/03/327-2402666.htm

<媒體報導_聯合報>果醬工坊 來沾童年味

果醬工坊 來沾童年味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七年級生顧瑋和男友創辦的「在欉紅」手工果醬工坊,是二四八市集最「青春甜美」的攤位。

工坊去年九月成立,原擔心生意太差,不敢告訴家人,沒想到月月銷售量成長百分百,而這都來自顧瑋「想找回童年味」。

台大分子醫學研究所畢業的顧瑋笑說,她和同校園藝系畢業的男友,所學都與農產研發無關,走上手工果醬這條路「純因愛吃」;

「我老記得小時候吃的水果,都好有在地味,鳳梨總是酸酸的,芭樂也好香,不像現在的鳳梨只剩甜味,芭樂也只是脆。」

為了找回幼時風味,顧瑋和團隊跑遍台灣有機農家,終於一一尋得「最逼近記憶的味道」。有些水果不適合直接吃並無上市,但做起果醬特好吃,

例如一款芒果果醬就來自特殊品種:「土芒果的香味,愛文的肉質」,鳳梨果醬也讓客人喜呼「這就是我小時候的味道」。

品牌取名「在欉紅」,顧瑋意在強調當季新鮮、在地無毒、手工製造,還希望藉著直接向果農購買,避免中間盤商得利。

原文連結: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4712622.shtml

<媒體報導_聯合晚報>7年級生的 手工果醬夢

【聯合晚報╱記者謝鎔鮮、聯合報系校園特約記者高宛瑜/台北報導】 2008.11.05 05:45 pm

國片「海角七號」切中「台灣文化」打動觀眾心弦,一群七年級生關懷目光也落於台灣在地水果,集結大學生、醫科碩士生、設計人才跨行創業,成立有機手工自製果醬「在欉紅」,希望打造台灣本土果醬品牌。

「在欉紅」手工果醬工坊由5個年輕人組成,有人還是大四學生,有人為甜點師傅,有人擅長設計,團隊平均年齡只有26歲。發起人顧瑋甚至是國立名校分子醫學研究所畢業,卻棄醫跨行涉足食品業。

今年27歲的顧瑋出社會後,一邊接案翻譯醫學文章,因為愛吃甜食,靈機一動想出「手工果醬」創業點子。顧瑋找來4名打工同事一起創業,以果醬加工方式保存水果美味,希望打造台灣本土果醬品牌。

顧瑋將果醬品牌取為「在欉紅」,強調當季新鮮、在地無毒、手工製作。她們翻遍台灣產地資料,尋找有生產履歷、產地直銷的有機水果,還親自跑到嘉義、南投等 地與直接找果農接洽,以較高價錢購入,「只要試吃滿意,果農開價多少照單全收,等於用零售價進批發量,實際回饋產地農民。」

「做果醬就像做實驗」

「做果醬就是做實驗。」顧瑋等人投入80萬元成本,光鳳梨就找了4種,試做卻只有一種可行,有時還會因為天災斷貨。成員之一的陳威元說,不只製作,連果醬的分裝、包裝貼紙,都是大家純手工完成,還由成員親自設計六角形的果醬罐,「產品好吃也要好看。」顧瑋說。

「在欉紅」研發將近一年,直到今年9月才推出手工果醬成品實際上線,在248農學市集、百貨書店等地販售。一種果醬品項一次約僅生產50瓶,要價比市售果 醬高出三倍,剛開始市場反應冷淡,1個月營業額僅5萬,成本卻要10到15萬元。顧瑋笑說,果醬事業還無法自給自足,她平時得多翻譯一些醫學文章,來養賣 果醬,「有點忙,但不辛苦,因為這是我想要做的事。」

<媒體報導_中國時報>248農學市集 楊儒門發起 為小農找出路

葉正玲/專題報導

▲出獄才一年多的楊儒門,現在成了248農學市集的幕後推手。劉宗龍/攝影

▲豆之味豆腐坊使用非基改黃豆製作各式豆製品。劉宗龍/攝影

「老闆,你們的文旦為什麼那麼甜?」在東區巷內的248農學市集,不時可以聽到這樣的對話,農友田瑞光說:「我們的文旦是用有機栽培,果肉清甜、無籽,還具有特殊甘味。」

15攤農民 絕不使用農藥

今年7月才成立的248農學市集,是由「白米炸彈客」楊儒門發起,他笑說自己在市集是「打雜工」,一下子搬椅子一下子幫忙招呼客人,而之所以成立這個市集,是因為看到朋友在美濃栽種有機米,會種卻不會賣,因此決定身體力行為小農尋找合理利潤的銷售管道。

「來市集擺攤的農民,都是決定讓化肥公司倒閉的人。」楊儒門說,目前市集有15個攤位,雖並未限定一定要是有機產品,但都不使用化學農藥與肥料,讓消費者可以買到安全、無毒的產品。

豆之味 非基因改造

在市集擺攤的豆之味豆腐坊,就是使用非基因改造黃豆製作豆製品。業者楊裕國指出,國內很多黃豆品質不好,屬於飼料級等級,因此他們從美國愛荷華州引進非基改黃豆,再加工成豆製品,蛋白質含量比一般黃豆高出30%,吃起來比較香醇。

而販售水果冰棒的春一枝商行,則是以公平交易的理念,向台東鹿野的農民收購滯銷或有部分瑕疵的水果,再以純天然、手工方式製作成冰棒。業者王騰崇表示,春一枝冰棒沒有人工食品添加劑,可以吃到天然水果的原味,每支30元,十支袋裝250元。

在欉紅 果醬風味完整保留

另一項在市集銷售的「在欉紅」果醬,也是運用台灣優質農產品製作而成,業者顧瑋說,為了保障優質水果的銷售,他特別尋找本土品質優良但產量少的水果,例如有機燈籠果、糯米荔枝、有機無花果等,並以獨特的技術製作果醬,將原風味完整保留。

248農學市集唯一販售的外國產品「雨林咖啡」,是從印尼蘇門答臘來的公平貿易咖啡,引進雨林咖啡的吳子鈺,由於到印尼擔任義工時,看到當地人的生活困境,因此決定將咖啡引進台灣銷售,除了可幫助當地人,也將盈餘用到印尼熱帶雨林的復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