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香盈袖─江再郎的芭樂王國

圖╱文:顧明和(原文同步刊載於鄉間小路雜誌)

走進江再郎的產銷班班場,迎面一面牆的獎牌、獎座,從民國八十四年歷數至今,驕傲的宣揚著他的芭樂為他帶來了難以計量的榮耀。其中,最被熟知也最重量級的,無疑是他珍藏在原箱裡,不輕易示人的九十五年全國傑出農民獎,又稱「神農獎」這一座由原木雕成,捧在手裡沉甸甸的巨大獎座,地位稱得上是台灣農業界的最高榮譽,每年僅有極少數的獲獎者,均是由總統親自接見、授獎。想得獎,不但要勤懇的在土地上付出勞力,滴過汗流過血,更要對農業有不可取代的貢獻,為更多農民找到發展的方向,作出示範。

江再郎就是憑著開發出香蜜芭樂這項新品種,成功在市場上打響名聲,而且「有寶不藏私」,將香蜜芭樂分享給其他農友種植,才能一舉勇奪這項榮譽。從此,香蜜芭樂之名,與江再郎緊緊相連,難分難捨。

香蜜芭樂的問世,其實源於一次意料外的突變。江再郎回憶當時說,約在民國八十二年的時候,某天他例行巡查果園,突然聞到一陣極濃的芭樂香,像是傳統土芭樂,卻又更強烈,循味找去,一顆顏色較淺,表皮觸感細嫩Q彈的芭樂驚豔了種植芭樂數十年的江再郎,從此,揚名饕客間的香蜜芭樂正式問世。

香蜜芭樂的傳奇事蹟還有江再郎伉儷津津樂道的一件逸聞。有一回他們帶香蜜芭樂到台北參加展銷會,頭兩天,江再郎的攤位上顧客一直絡繹不絕,生意火燙!急得主辦人連忙要他們把最後一箱香蜜芭樂收起來,免得最後一天政府官員來視察,反而面臨斷貨的窘狀。結果,當天一行人還在會場門口,就聞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濃郁香氣,不消說,那正是江再郎的香蜜芭樂在散發誘惑呢!

親自拜訪江再郎的果園,一開始總會驚訝於這占地不大,隱於民居之中的地方,卻完整的保留了從民國五十年以前至今的主要芭樂品種。最早的土生種東山葉拔當然名列其中,還有許多從未見過的特殊品種,足以讓人一再驚呼。江再郎熱情地領著我一一欣賞,一邊把套袋掀開一邊介紹不同品種的特色滋味。當我彎腰弓背,努力維持取景的姿勢,要為這些難得一見的品種拍照時,一抬眼竟看見江伯伯還貼心地用身體為我擋下自葉隙篩落的光斑,他說:「這樣你比較好拍,才不會太亮。」秋陽炙烈而刺目,蹲伏在地上的我看不清他的面容,但在逆光下,黝黑剪影裡,他笑開的嘴卻很明亮,我知道那是他對自己芭樂的疼惜,希望它們在鏡頭下色澤誘人、漂亮。背負著江伯伯熱切的期待,我覺得自己的攝影技術是那麼淺陋,無論怎麼拍,都難以留下最滿意的照片。

我不甘心,於是請江伯伯讓我在果園裡自己走走。

就在果園裡穿梭取景時,腳下厚厚的竹筍殼吸引了我的注意──那是江再郎種出美味芭樂的秘訣,用厚厚的天然材質覆蓋物鋪滿果園,不但減少了雜草的問題,也自然提供果樹源源不絕的養分。雖然因此在病蟲害上需要花下更大的心力防治,但江再郎仍然堅信「讓從土地來的回歸土地,是最自然的方式」,不辭勞苦的定期載來一車車甘蔗皮、大白菜葉、茭白筍殼、竹筍殼,甚至火灰等「農餘」,為他的果園「敷臉」,灌注新的活力。

踩在這層厚如被毯的覆蓋物上,腳底傳來舒服的觸感,有如在林野中行走一般,鬆脆脆的,聲音聽著很舒服,像是在和土壤一起作吐納,深深一口,吸入孕育美好的能量。

說起來,三代同堂的江伯伯早已過了退休的年齡,至今留在手裡的五分地,由夫婦二人共同照顧,產量當然比不上全盛期可觀。但他仍然放不下這份志業,還是堅持守護著他的芭樂,每天每天施藥、疏果、壓枝,繁重的果園工作,難道他從來不感倦怠?江再郎聽我一問,直爽的笑了,他說:「這沒什麼,就是做習慣了,當作給身體動一動也好。每天就是隨心去做,也不會勉強自己,等到做不動了再講。」

從上一輩就開始種芭樂,近半世紀來江再郎見證了台灣芭樂的轉變,而且他自己亦參與其中,扮演著不可缺的角色。民國七十八年,他在彰化員林組成當地第一個芭樂產銷班,至今仍然擔任班長,帶著其他農民用現代、科學的知識改進種植技術,不再用傳統的方式盲目摸索經驗。只有小學畢業的江再郎,甚至主動報名參加大學的研習課程,就是要把更新的觀念與技術帶進果園裡,讓農業永遠走在消費者前面。

江再郎不斷強調,管理果園要實際去感受、體會土地與果樹的狀態,才會知道問題所在。在他的香蜜芭樂驚豔大眾後,有許多單位向他請教種植的技術,他總是堅持要對方自己來果園走一趟,親眼看、用手摸,有什麼問題才能當場溝通清楚。但是,這只是第一步,如何找方法解決,他也很務實的用行動告訴我們,必須保持開放的心,不滿足於現有的知識,不斷進步,才能期待有一天真正種出自己滿意的水果。

這就是江再郎,儘管擁有的只是一塊小小果園,但他用統領王國的氣度與野心,把這塊土地經營成豐饒的「樂土」,讓我們的嘴巴,能夠享有被香甜芭樂感動的幸福。

[產地專欄] 碩果僅存的星星-苗栗白布帆軟枝楊桃

圖、文:羅英維

英文名稱為星星果(star fruit)的楊桃,名如其實的五條縱脊,橫切之後就是一片片五角星。充滿水分的楊桃加上酸中帶甜的滋味,更是天生適合拿來加工入菜的好食材;《本草綱目》裡頭就記載『楊桃「果,主風熱,生津,止渴。」』,從台灣人夏日熟知的裝盛在一大甕裡頭的濃縮楊桃汁,到成為小學課本裡頭必讀的「楊桃樹」課文,楊桃絕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台灣水果之一。

然而這一顆璀璨的星星如今卻即將消失在台灣人的水果味蕾上。

從台3線直行往東勢方向直走,遇見蘭勢大橋時左轉後,沿著河岸大道直行7、8公里,就能看見「白布帆」的指標,再往前行不久,路旁一塊「瑞雪果園」招牌就指引著我們前往去探索這碩果僅存的星星極品-軟枝楊桃。

白布帆得天獨厚的地形產生了自然的溫差氣候,白日濃霧卻密佈地讓人雲深不知處,炎熱的秋陽卻在山嵐中消失的無影無蹤,只是一陣高山的涼爽;沿著山道不久,過個山彎,前方峽谷大開,鯉魚潭水閃耀著光芒,方才的高山氣候隨即丕變成了眼睛睜不開的刺眼,一切不過只在瞬息之間。

瑞雪果園的園主陳雪蓮說「因為這裡地形的關係,冷風會盤旋在山谷裡,冬天外面沒有風,可是這邊晚上三點會刮大風,這造就了白布帆軟枝楊桃的品質。」

提到楊桃首先浮現在腦中的那種亮黃色、碩大、味濃的其實是佔據市場最大的品種-馬來種楊桃,但對於市場來說馬來種楊桃的耐運、耐存放以及外觀亮麗才是馬來種獲得青睞的原因,相較之下軟枝楊桃不但色近透明、白皙中透著翠綠、最大的致命傷則是不耐存放,一但摘下之後就會從背脊處開始泛黑。

從紅心芭樂不敵脆硬耐撞的珍珠芭樂到軟枝楊桃比不過強壯的馬來種楊桃,它們同樣都是不耐儲運,隨便擠壓或者放過夜就會變色受傷,儘管都擁有無比的香氣,但細緻柔弱的內涵輸給了強壯亮麗的外表,不待發現就已經凋謝,只能化做春泥更護花。

「…所以這幾年我們一個產銷班只剩下20幾個人,以前最多有70多個人,可是近幾年來軟枝楊桃比較沒市場,之前又有醫院公佈吃楊桃會傷害腎,加上又遇上幾次天災,你們看上面那邊到現在還有一個堰塞湖…」雪蓮姊像是稀鬆平常的讓我們很心疼地繼續笑著說「沒市場就沒有人願意接班,像現在全部的種植面積大概就只剩下7公頃左右。」

「農業是永續的,我們當然會希望找出對果樹最好,雖然說化學肥料又便宜又好。」打開自製的有機肥料筒,雪蓮姊又不厭其煩的解釋起她用奶粉、肥料、菌種等等的配方。「像楊桃對植物性蛋白質,像黃豆啦這種不會排斥,而且我們每年都會送兩次土壤檢驗也就是符合生產履歷的檢驗,這樣就知道我的土壤缺乏什麼樣的養分。」

為了堅持有機種植,雪蓮姊除了靠自己30多年的經驗加上農委會的配合,自己培植了發酵的有機肥料,而且得注意園區間的果園管理,包含空隙、陽光等等,彷彿嫌辛苦還不夠,明明軟枝楊桃產量已經很少,雪蓮姊還堅持一定只採收大概10月、11月也就是第二期的軟枝楊桃。

「第一期的皮比較厚、比較硬,第二期比較薄、汁多甜度又高,第三期因為比較冷,會變成一卷一卷的看起來不好看, 吃起來還脆脆的,第四期吃起來就比較澀,所以我們只取最精華的。」

說得簡單可我們心裡知道,要這樣每天重複著不斷查看果樹的情形、隨時依照天候來調整並且還要有經驗知道果樹、果實的反應,還得承擔一年只願意一穫的微薄利潤,這樣的用心和努力才是讓人動容感動的台灣在地情感。

看著盤子裡雪蓮姊已經切好的楊桃,我們不禁要對於能夠生長在這個水果寶島感到幸運,但同時也不禁要捫心自問,有多少台灣在地的好味道卻在還沒有被人們所熟知之前就已經消失在大眾市場的洪流當中而無人聞問呢?

拿起從頭切到尾的長條形切法,更能比較出軟枝楊桃和馬來種的不同,並且可以品嚐出同一棵楊桃真正的滋味,因為楊桃中間部位和頭尾的甜度可以差到4度!一般我們熟知的星星狀切法原來根本品嚐不出楊桃的真味。

一口咬下,清澈又優雅的香味在齒間併發出來立刻攫住了我們的味覺!軟枝楊桃柔軟的纖維不會咬住舌頭並且汁液源源不絕的湧出,更重要得是這股明明就是楊桃的香氣卻一點也不膩,優雅的顛覆我們對於楊桃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

我們期待透過水果加工品的形式來展現水果原味,將軟枝楊桃以果醬或軟糖的模樣呈現,不但延長了保存時間更可以有更多的料理方式,更重要的是經過我們的努力來讓這樣的好味道不要消失、讓這樣的味覺驚豔能夠讓更多人有機會感受到。

我們,想做一件事。從最在地的台灣水果做為起點,重新感受在地農友的堅持和努力,再次讓每個人和我們一同體會這份生長在台灣的幸福滋味。

[產地專欄] 釋迦田裡自在歡喜_訪班鳩釋迦果王郭志明

釋迦田裡自在歡喜──訪班鳩釋迦果王郭志明

圖、文:顧明和

飛機在台東機場降落,這是我今年夏天第二次造訪台東,縱谷的空氣不只是清澈,更有一股鮮爽的甜味。儘管當天早晨下著陰雨,我兀立在機場大門,仍貪戀的大口吸進這珍貴的空氣。我想深深記住這個感覺,因為我知道有一天,我會為了這味道再次回來。

台東是全台灣釋迦最大產地,佔全台種植面積的84%,其中卑南鄉產量最大,有班鳩、太平等主要產區。每年,台東縣政府都會舉行釋迦評比競賽,針對釋迦的重量、外觀、色澤……等項目進行評比,而我們,就是在得獎名單裡,注意到「郭志明」這位屢次奪下頭魁的釋迦果王。

果樹不會說話,但什麼都知道

雖然曾經種出重達2340g,比小孩頭還要大的巨無霸鳳梨釋迦,並且接連奪下2007年「卑南慶迦節」鳳梨釋迦果王組和優品果組的兩項冠軍,2008年更獲得台東釋迦節鳳梨釋迦果王第一名的榮耀。但是,真實的郭志明,卻一點也看不出得意的豪氣,就連問到得獎的事情,也都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說:「記不清楚了啦!大概兩、三年前吧!」連路過來抬槓的農民都記得比他清楚!郭志明的理由是:「那是很多厲害的農民沒有去報名,才會讓我得獎。」說著還一臉認真的補充:「真的啊!我看很多釋迦外觀都很漂亮,我的還不見得那麼好看。」當然,評比得獎只是對品質的一種附加肯定,但我覺得,那當中的意義就是用心付出,老實做事,果樹都感受到了!

不多久,雨勢漸止,我們遂一同去巡視果園。郭志明的果園主要種植現在流行的鳳梨釋迦,由於帶有微微的鳳梨酸香,恰好平衡釋迦本身已經很高的糖度,冷藏後食用或製成冰淇淋都別具風味,因此成為近年來最受歡迎的品種。採訪時,鳳梨釋迦產季尚未來臨,大多果實都只有拳頭大小,但果園裡仍有大目種、軟枝種等較傳統的「土」釋迦已屆成熟,在果園裡展現不同風貌。

我很好奇郭志明種出釋迦果王的「撇步」,但他的回答卻大出我的意料。他說,他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不像一般農民是從父祖輩就在務農,郭志明原先是在屏東做「土水師傅」,後來才遷來台東,幫別人種釋迦維持生計。漸漸的,他熟悉了照顧釋迦的技術,才向親戚承租現在經營的四分農地,開始擁有自己的果園。

他翻開覆蓋在果樹根部的腐葉,向我展示他的施肥方式──一包割開來的麻袋,裡頭的肥料就這樣暴露出來,任它隨著雨水逐漸滲入土壤。其他的,就是適當疏果跟噴藥,僅此而已。

.該做就做,該休息就休息

眼前,是大家口中的「第一名」,可是你從他身上,聽不到什麼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奮鬥過程,頂著國中學歷的他,二十歲成家,在大兒子滿月時入伍服役,退伍後很自然的進入社會討生活。郭志明就是如此誠懇踏實的過日子,「我就是這樣,該做就做,該休息就休息,不會刻意去拚或要求要有什麼,日子過得輕鬆,不要有太大壓力,這樣就好了。」他這麼說道。對於自己種的釋迦,屢次為他奪下第一名的榮譽,郭志明倒是看得很淡,「這個喔!這裡每個農民家裡都嘛掛了好幾個獎牌,那個沒有什麼啦!」

就姑且將一切成功歸於土地的恩賜吧!但我漸漸發現,也許這一趟,我最大的收穫將不是解開冠軍釋迦的秘密,而是在這位皮膚黝黑,身材寬廣,笑起來有種無憂的開朗的農民身上,看到台東作為「樂活之鄉」,最真實不過的見證。這裡的農民,除了無價的縱谷美景之外,也許擁有的不多,但他們需要的更少。當下雨的時候,坐在家裡泡茶,自斟自飲,享受安靜舒適的片刻,知道果園也好好的躺在在遠山平疇之間,對郭志明而言,就已足夠。

郭志明的家在初鹿牧場附近,繞過小小的巷弄,我們來到一間三合院平房。旁邊有一條排水溝渠,水流細小卻清澈,還有幾隻雞就隨意養在裡頭。對我這久居城市的人來說,這真是一個美麗淳樸的地方,忍不住連聲讚嘆,直說這就是我小時候想像中的農村樣貌。郭志明呵呵一笑,這在他眼裡,大概是很平常的,但是,我沒跟他說,能住這樣的房子,簡單種田,日子過得輕鬆自在,一直是我很嚮往的生活。在這裡,我感覺到,所謂的「成就」,其實未必是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實在過好每一天,保持生活的彈性,永遠留一段時間好好休息,應該沒有那麼困難,只要我們願意選擇開始這樣的生活態度。

.一起來「吃」台東!

後來,我在閒聊裡說到,我想做一件事,那就是真實的記錄各地農民的故事,將他們的話、他們的作物,讓更多人知道。台灣有這麼好的農產品,還有那麼多可敬又可愛的農民,我們不只是應該讓他們的農產品有更好的售價,還要打心裡珍惜這塊產業,沒有別的原因,就因為這裡是我們的土地,農民是我們的夥伴。

不知道是不是被我的理想說動了,郭志明帶我去市區裡一家名為「稻香小鎮」的在地農產品會館。他說,那裡的人跟我想法蠻接近的。

「稻香小鎮」是結合了網路行銷和實體店面,為台東十六個鄉鎮的農產品和手工藝品提供銷售推廣的平台,讓更多優質產品能走出產地,被更多人欣賞、品嚐。像是鹿野連記茶莊的茶品、台東有機咖啡、茶油剝皮辣椒,以及用青釋迦製成的飾品、原住民阿亮老師的九鳥陶燒等。我們聊著台東的優勢,一種共同的使命感漸漸感染了每一個人,好像在言談裡,我們都被灌滿了熱情的力量,要讓更多人真正吃到台東好味,記住台東的美,在攔腰環抱海岸山脈的白色閒雲裡,種一塊純真的夢田。

鳳梨酥生產誌

一口一口,濃得化不開的土地情味
味覺是情感,鄉愁是記憶,綿延在南國的風土。

團隊走訪屏東瑪家鄉銘泉農場,空氣裡的水氣氤氳著飽滿的,南國特有的暖溫人情。

這土鳳梨,不噴灑農藥,施以有機肥,周圍還得種樹當隔離帶,擋開別人農田的農藥汙染。阿伯說:『愛顧18個月阿………..』言下盡是滿滿的疼惜。

一滴一滴鹹鹹的汗水,一滴一滴滴在樸拙的泥土裡,是台灣土地最真實的心跳律動,餵養出土鳳梨酸甜黃金比例。那入口後香氣逼得人彷彿置身在大片田壠間,嗅到南台灣太陽夯夯的薰風襲來的粗曠而清酸韻甜的味道,是人們善待土地,而土地毫不保留回報的熱情。

有機土鳳梨土鳳梨土鳳梨

於是,我們認真的承諾,我們將完整保留這樣的飽滿,有著明亮的水果酸香,呈現原汁原味不加香料和添加物的純正鳳梨味。為了實踐這樣的承諾,從採摘剛好完熟的神農有機鳳梨到工廠開始,我們就像按下碼錶一樣,與時間賽跑。

當天即刻進行土鳳梨篩選與基本處理後,就以銅鍋小量分段多次手工熬煮(每鍋不超過三公斤),盡力保有新鮮鳳梨的色澤、纖維口感與酸香。同時以海藻糖取代砂糖的使用(甜度只有砂糖的1/3),降低甜度而不搶去鳳梨原有的自然清甜,當日即完成土鳳梨酥餡料製作。

捨棄傳統的酥油,改用法國AOC產區認證諾曼地優質奶油,毫不吝惜的使用價格昂貴之杏仁粉、海藻糖、天然海鹽等食材來製作酥皮,不添加其他調味,烘烤至皮酥軟香卻不搶內餡土鳳梨的酸香風味。

這樣的作法與傳統製作方式差異甚大,風味更是大不相同。但卻誠誠實實的聚留了土鳳梨酥最新鮮美味的時刻。

這是在地的鳳梨酥,是在欉紅重新演繹的台灣土地情味。

這是,我們對土地的承諾。

有機土鳳梨在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