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_聯合晚報>7年級生的 手工果醬夢

【聯合晚報╱記者謝鎔鮮、聯合報系校園特約記者高宛瑜/台北報導】 2008.11.05 05:45 pm

國片「海角七號」切中「台灣文化」打動觀眾心弦,一群七年級生關懷目光也落於台灣在地水果,集結大學生、醫科碩士生、設計人才跨行創業,成立有機手工自製果醬「在欉紅」,希望打造台灣本土果醬品牌。

「在欉紅」手工果醬工坊由5個年輕人組成,有人還是大四學生,有人為甜點師傅,有人擅長設計,團隊平均年齡只有26歲。發起人顧瑋甚至是國立名校分子醫學研究所畢業,卻棄醫跨行涉足食品業。

今年27歲的顧瑋出社會後,一邊接案翻譯醫學文章,因為愛吃甜食,靈機一動想出「手工果醬」創業點子。顧瑋找來4名打工同事一起創業,以果醬加工方式保存水果美味,希望打造台灣本土果醬品牌。

顧瑋將果醬品牌取為「在欉紅」,強調當季新鮮、在地無毒、手工製作。她們翻遍台灣產地資料,尋找有生產履歷、產地直銷的有機水果,還親自跑到嘉義、南投等 地與直接找果農接洽,以較高價錢購入,「只要試吃滿意,果農開價多少照單全收,等於用零售價進批發量,實際回饋產地農民。」

「做果醬就像做實驗」

「做果醬就是做實驗。」顧瑋等人投入80萬元成本,光鳳梨就找了4種,試做卻只有一種可行,有時還會因為天災斷貨。成員之一的陳威元說,不只製作,連果醬的分裝、包裝貼紙,都是大家純手工完成,還由成員親自設計六角形的果醬罐,「產品好吃也要好看。」顧瑋說。

「在欉紅」研發將近一年,直到今年9月才推出手工果醬成品實際上線,在248農學市集、百貨書店等地販售。一種果醬品項一次約僅生產50瓶,要價比市售果 醬高出三倍,剛開始市場反應冷淡,1個月營業額僅5萬,成本卻要10到15萬元。顧瑋笑說,果醬事業還無法自給自足,她平時得多翻譯一些醫學文章,來養賣 果醬,「有點忙,但不辛苦,因為這是我想要做的事。」

<媒體報導_中國時報>248農學市集 楊儒門發起 為小農找出路

葉正玲/專題報導

▲出獄才一年多的楊儒門,現在成了248農學市集的幕後推手。劉宗龍/攝影

▲豆之味豆腐坊使用非基改黃豆製作各式豆製品。劉宗龍/攝影

「老闆,你們的文旦為什麼那麼甜?」在東區巷內的248農學市集,不時可以聽到這樣的對話,農友田瑞光說:「我們的文旦是用有機栽培,果肉清甜、無籽,還具有特殊甘味。」

15攤農民 絕不使用農藥

今年7月才成立的248農學市集,是由「白米炸彈客」楊儒門發起,他笑說自己在市集是「打雜工」,一下子搬椅子一下子幫忙招呼客人,而之所以成立這個市集,是因為看到朋友在美濃栽種有機米,會種卻不會賣,因此決定身體力行為小農尋找合理利潤的銷售管道。

「來市集擺攤的農民,都是決定讓化肥公司倒閉的人。」楊儒門說,目前市集有15個攤位,雖並未限定一定要是有機產品,但都不使用化學農藥與肥料,讓消費者可以買到安全、無毒的產品。

豆之味 非基因改造

在市集擺攤的豆之味豆腐坊,就是使用非基因改造黃豆製作豆製品。業者楊裕國指出,國內很多黃豆品質不好,屬於飼料級等級,因此他們從美國愛荷華州引進非基改黃豆,再加工成豆製品,蛋白質含量比一般黃豆高出30%,吃起來比較香醇。

而販售水果冰棒的春一枝商行,則是以公平交易的理念,向台東鹿野的農民收購滯銷或有部分瑕疵的水果,再以純天然、手工方式製作成冰棒。業者王騰崇表示,春一枝冰棒沒有人工食品添加劑,可以吃到天然水果的原味,每支30元,十支袋裝250元。

在欉紅 果醬風味完整保留

另一項在市集銷售的「在欉紅」果醬,也是運用台灣優質農產品製作而成,業者顧瑋說,為了保障優質水果的銷售,他特別尋找本土品質優良但產量少的水果,例如有機燈籠果、糯米荔枝、有機無花果等,並以獨特的技術製作果醬,將原風味完整保留。

248農學市集唯一販售的外國產品「雨林咖啡」,是從印尼蘇門答臘來的公平貿易咖啡,引進雨林咖啡的吳子鈺,由於到印尼擔任義工時,看到當地人的生活困境,因此決定將咖啡引進台灣銷售,除了可幫助當地人,也將盈餘用到印尼熱帶雨林的復育工作。

<媒體報導_民生@報>248農學市集與在欉紅

拒絕毒害!回頭看楊儒門與248農學市集

〔文圖/趙敏夙〕毒奶粉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人心浮動,這讓我分外懷念那些有良心的農友們,守護著,愛惜著台灣這塊土地的情與義。

周五傍晚,我來到了248農學市集,看到久違的楊儒門,他正忙著安排籌畫本周日(二十八日)的茗茶產地之旅,他的語氣帶著超齡的成熟,依舊三句不離農,他 說,農業要永續經營,就應該發展三級農業,第一級是生產,第二級是加工,第三級就是發展旅遊觀光,他要做出和別人不一樣的產地之旅,因此,他選擇了在蘆竹 鄉的竹峰茗茶,只因為,經營者邱家三兄弟,竟全部都受到家庭父親感召,回鄉當茶農,安心自得,這就是楊儒門眼中,新農村成長改變的契機。

不一樣的台灣新農業

的確,在248農學市集,我看到不少由年輕人規畫執行的農業新主張,讓這個在東區裡的小市集,散發出很不一樣的氣質。「在欉紅」果醬工坊的 顧瑋,七十年次,和四位在咖啡店認識的朋友一起開創這個新事業,年輕的他們,有的專長設計,有的擅長甜點,有的學園藝,顧瑋本身則是學生物醫學,目前還兼 差幫醫生整理論文,替出版社翻譯醫學期刊,來支持這個新事業。

在欉紅的理念,很簡單卻很動人,「因為想要留下在台灣這塊土地的味道」,所以,他們發揮所長,整合每個人的優勢,隨著四季不同,等待枝頭 上完熟的當季水果,再以銅鍋煮成果醬,細心裝瓶對待,設計精美的禮盒。我嚐過他們的果醬之後,大為驚喜,尤其是名喚「璞石」的彰化香蜜芭樂果醬,套一句舊 約聖經裡的話,必得是一塊流著奶與蜜的土地,才能養育出這樣的甜美。在金黃色的果醬裡,我看到很多細緻的地方,例如,以手工切成適於入口的大小,火候控制 得宜,果肉鬆軟中依舊帶著口感,尤其是那香味,是久違了的土芭樂香。

水果版的灰姑娘故事

顧瑋說,那是彰化縣員林鎮產的,拿到神農獎的香蜜芭樂,在產地就差不多賣光了,很少運到城裡,但是,顧瑋說服了農友,賣給他香蜜芭樂,並且 賦予它不同的生命,讓它變成果醬,把香濃的土芭樂風味,軟又多汁的口感,保存在精緻的八角玻璃罐裡,於是,都市人不再認為它土,反而為它痴迷,就像我一 樣,愛上這款果醬,把它配鬆餅,配優格,配紅茶,配豆花,配牛乳冰淇淋,甚至把蜜香芭樂果醬當做甜點吃。

這是一場台灣水果界現代版的灰姑娘故事,在欉紅工作團隊有如魔法棒,還點了嘉義縣番路鄉所產的福爾摩莎總統一號芒果,南投清境所產的有機 燈籠果,集集鎮的糯米荔枝,宜蘭的新鮮有機無花果,屏東有機香蕉,台南木瓜做果醬,口味看似新奇,但都是台灣原生種,皆非改良品種,多是市面上較少見的水 果,因此,讓我在攤位上一試再試,流連忘返。老實說,在欉紅的果醬不便宜,每瓶220公克的果醬,售價320-380元,有點貴,但是看到這幾個年輕人這 麼愛護台灣水果,我卻有點汗顏,謝謝他們的用心,找回台灣味。

248農學市集:每周五下午兩點到八點,周六十點到下午五點,在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248段內,第三個路口,右手邊的空地。

原文連結:http://n.yam.com/msnews/mkarticle.php?article=20080927004963

創業之初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會取「在欉紅」當品牌名稱。
這個詞彙,光就周遭問到的人,十個人裡面,九個半不僅沒聽過,連念都不會念。
國語發音,在欉(ㄘㄨㄥˋ)紅,這回,十個人裡面,十個人覺得這名字有夠難聽。
「怎麼會有人要取這麼難聽的名字!」
ㄟㄟ,請用台語發音,這可是各非常「在地」的字,不信,你去問果農們就知道了!

所以「在欉紅」到底是什麼意思?
相對於一般市面上常見「綠熟」或「人工催熟」的水果,「在欉紅」指的是讓果實在 植株上成熟紅透後方才採收,此時果實的風味,口感,與香氣皆達到一個顛峰的狀態,此狀態瞬乎即過,故通常只有產地的人方有口福享用。

恩,所以?這又跟果醬有什麼關係?
「在欉紅」果醬僅使用大量「當令新鮮」「嚴選優質產地」的「在地無毒農業水果」,與適量的糖
不添加吉利丁等人工化學成分,僅僅使用水果本身的果膠與少量的天然海藻萃取物作固形,手工限量製造,堅持「在地、自然、健康、純粹、美味」。耐心讓水果與糖份有足夠時間彼此相融,充分飽和果醬質地,並盡最大努力留住最原始自然而完整的水果香氣。亦即,「擷取果實最完熟美好的那一刻」

楔子

人人想創業,理由大不同
為錢, 為生活, 為自我實現, 為自由, 為自己當自己頭家…

我決定,要作一個可以帶給自己與他人幸福的事業。
一個有理想,有熱情,有堅持,且帶給他人正面力量的事業。
也許起點很小很小,小的只包括了自己與身邊少數的人,
但我相信,一個具有正向能量的事業,是具有高度感染力的。
因為它訴諸的是最原始最直接的情感認同與同理心。
我要作一個,關懷人與地的事業。

它現在有名字了,名叫「 在 欉 紅 」

在欉紅官網:
http://www.redontree.com